他们以梦为马笔耕不辍

北京湿疹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8839620.html

本期老年版关键词:学   古人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活到老,学到老”。古道照颜色,风檐展书读。本期采访的老人们,他们像年轻人一样,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事物的好奇心。以梦为马、笔耕不辍。纸上的落墨、笔下的诗歌,为一抹夕阳红写下生动的注脚。[我们的风采]   水月清波,一群老人在漓江边写诗30多年   “山作衣裳水作魂,东风闹热正阳门。”“城涵水云甚开眼,船到榕湖别有天。”“雨霁阳和鲁埠村,俨如七彩画屏皴。”“盛世重生漓畔踞,逍遥畅景依然。长风正鼓复兴帆。”   在漓江之畔,常可见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时而拿出笔和纸,记录下灵感。一首诗作就这么写成了。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七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已接近90岁。他们因爱好诗词楹联自发走到了一起。没有资金、没有官方组织,每逢双月最后一个周日雷打不动开展诗会。如此风雨无阻34年。   年,爱好诗词歌赋的杨思海,与三五好友交流文学心得时,萌生了搞一个诗会的想法。由于住在漓江边,诗会的名字就叫“象山诗社”。一开始,诗会以沙龙形式开展,古诗词、楹联爱好者都能参与,各行各业都有。时间也没有现在这么固定。慢慢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写的诗也越来越多,杨思海便想办法,将大家的诗作都收集起来集结成册。如今,诗会每年六次活动固定不变,逢双月最后一周周日开展,内容包括采风、同题诗写作、习作点评、诗词讲座等。   一开始,大家都是凭着一腔热情写诗。但古体诗讲究平仄格律,初学者总是怕破格。因此学习古诗格律,是每个人都要下一番功夫去做的功课,在此基础上,追求行文古雅、构思精妙、不落俗套。为了提高大家的写诗水平,杨思海在每次的诗歌点评会上,都会给所有人印发一份大家的习作。习作不具名,就诗论诗,在改与学中不断磨练笔头。   史凤颖,诗社的“元老”之一。这些年,她写下的诗、填的词不知多少,但自己满意的只有多首。“只要写得不满意,我就扔掉。”史凤颖说。   诗社成员、年过八旬的张佑民,在诗社里特别痛快。几年前,他八十大寿,不要办酒,就跟着诗友们在诗社里办了一场古雅的“诗歌庆生会”。诗友们以贺生为题材,轮流作诗、朗诵诗歌,张老笑得合不拢嘴。   杨思海为了这次采访,拖来了一个大大的行李箱。里面全部是30多年来诗社的史料。有诗社成员出版的个人作品集,有以诗社为单位参与的各种活动剪影,有每一次活动的诗稿,甚至还有每一次活动的签到表。   《南溪吟草》《朱紫吟》《试羽集》《桂林山水人文诗词漫话》《竹声韵语》……这些年,光是诗会成员正规出版的诗作,就有不下20本。象山诗社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年,央视10套策划10集纪录片《诗行天下》。节目组来到桂林慕名找到了杨思海,并将象山诗社作为系列开篇,将桂林这座文化名城的诗意,娓娓道来。“徘徊在山水当中,谈诗、写诗,山是诗、水是诗,桂林无处不成诗。从古到今,诗词气氛一直比较浓厚,我们在此深受感染。”杨思海如是说。   “星空银厦粼波倒塔,小桥倩影谁描画……”桂林山水,常写常新。如今,杨思海和百名诗社成员,仍然笔耕不辍。万事万物皆可入诗,只为寻找传统诗词与当下生活之间的美好关联。   诗社成员刘祖东、黄建华告诉记者,马上就是党的百岁华诞。诗社特别筹备了一场诗会,成员们从南昌起义写到了抗击疫情,要把这一百年的峥嵘岁月,都写成诗歌向建党百年献礼。   这是普通人最朴素的诗意。[晒晒幸福]   “杂家”李海鸣:小楼诗酒趁年华    “江南奇峰岭与芙蓉岭之间,一条丈宽的山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陡然,听的一阵马蹄声:嘚嘚嘚嘚,清脆而急促!”   年轻的李海鸣放下笔。又写到了窗外上灯时分,风穿树林沙沙作响。年,李海鸣创作的这篇小说《丐侠》,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花翎飞盗》搬上了银幕。李海鸣作为编剧,名字出现在了大街小巷的电影海报上。这也让他更坚定了笔耕不辍的决心。   时间来到年。年过七旬的李海鸣,研磨起笔,开始了一天的创作。“你看看墙上,我写了个《七十自述》。以前常常说,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条件好了,七十也不稀奇了,感觉还年轻。”李海鸣一面招呼记者,一面琢磨着写一副风雅的对联。   李海鸣是上世纪80年代桂林有名的编剧、作家、书法家,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等协会会员。曾编剧、拍摄了十余部影视作品,写了约万字的作品,文学、电影、易经、象棋、书法、美术都有涉猎。   退休后,喜欢研习传统文化的李海鸣有了更富足的时间搞创作研究。夜晚两三点,正是灵感爆发的时间,李海鸣怕吵到家人,干脆睡在书房里。书房外有密密的树、阵阵蛙声,书房内四面环书,还有大把笔墨纸砚,随时能把灵感化作文字。   几年前,李海鸣看了一档中央台的节目,内容是传唱经典古诗词。“一期节目点击率就有多万次,说明咱们中国人还是喜欢传统的东西的。传统非但不过时,还很时尚。”从那时候开始,李海鸣就琢磨着创作一批传统文化内容的诗词歌赋和书画。   “入心战况乱纷纷,敲桌三思如断魂。穷尽棋局无去路,枯肠欲悔笑旁人。”这是写“棋道”。“平山堂下岁悠长,壁走龙蛇古墨光。铁画银钩皆意气,千秋韵事有遗香。”这是写“书道”。此外,还有“琴道”“画道”“诗道”“酒道”“花道”和“茶道”。   “这是我写的《传统八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每一个‘道’,都对应写了一首诗,画了一幅画,现在还想找人谱成曲子唱呢。”李海鸣说。   除了风花雪月,时下热点李海鸣也时时紧跟。抗击疫情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赞扬同心抗疫的歌曲。今年建党周年,他有感而发,又创作了一首《年轻的初心》。   退而不休,笔力犹健。沉迷于学习和创作的“杂家”李海鸣,“古来稀”依旧“年轻态”。   图:象山诗社部分成员出版的诗词歌赋、楹联、书画作品。记者韦莎妮娜摄   图:《花翎飞盗》电影海报。年李海鸣担任编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花翎飞盗》获冰雪电影艺术节铜杯奖、长影一等剧本头名奖。(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