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之四记叙文的语言
四、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是:记叙文的语言应能准确地反映出事物的形状、特征等;记叙文常用实写的方式把事物描写生动、具体;但有时也用虚写的手法:如想像、联想、夸张、比喻等,这种写法可以使读者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品味,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陌生的事物相似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这种形式叫做比喻。比喻句中,本体就是句子中要说明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打比方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
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就是非常明显的比喻,在句中一般用“好像”、“像”、“像……一般”、“像……一样”、“仿佛”、“犹如”、“……似的”、“好比”等比喻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打了比喻。
例: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天都峰》)
②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槐乡的孩子》)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④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2.暗喻,就是不明显的比喻,虽然表面一时很难认出,可是,只要你仔细研究,看看句中是否有“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就能辨认出来。
例: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墙。(《观潮》)
②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
3.借喻,这种比喻方法本体和比喻词在句中都不出现,只有喻体,即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
例: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观潮》)
②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清凉的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把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可爱的草塘》)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具有人的特点:外形、性格、行为、动作、语言或者思想感情。
例:①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弹琴”是把人的活动赋予了蟋蟀。(《蟋蟀的住宅》)
②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负着……重担似的”是把人的动作、形象赋予了太阳。(《海上日出》)
③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
(三)夸张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识地扩大或缩小。它是根据生活的实际和生活基础为依据进行的合理想像。
例: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个碗有千斤重”是夸大的手法,表现了“我”当时沉重的心情。(《金色的鱼钩》)
②“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轰雷似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表现了会场上的掌声响、热烈。(《开国大典》)
(四)排比
排比句的作用是使说话的语势连贯,意思更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排比的特征是一个句子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词语,而且句子的数字接近。
例: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水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喜爱之情。(《桂林山水》)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句中的三个“传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亿万人民的心愿。(《开国大典》)
(五)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即问即答,问一个答一个。
例:①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记金华的双龙洞》)
②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鲸》)
(六)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明确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问中有答案。句中一般有“难道……吗?”、“能不……吗?”、“不……吗?”、“怎能……呢?”、“怎么……呢?”等字眼。
例:①“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语气加重了“这是伟大的奇观”的语意,让感情表达得更强烈。
②“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反问语气强调了这件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
③“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肯定。(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紫乐乐原创,欢迎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