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岭南国家化的背景主要包括地理环境,
唐代岭南国家化的背景(一):地理环境、交通路线与疆界。唐代岭南国家化的背景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交通线路,疆界,族群结构变迁、前代的国家化措施这几个方面。
按照变动性的强弱,笔者对其进行分类:第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含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它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状态,属于典型的自然因素。第二,交通线路。一方面,交通线路的形成及分布高度依赖于地理环境,具有稳定性;
另一方面,其兴废又受到政治、经济、外交环境及技术条件变化的影响,是可变的。第三,疆界的变迁。古代国家的疆界受战争的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剧变;但在非战争状态下,通常还是基于自然地理而形成稳定的分界。
交通路线和疆界均兼有自然和人文特征。第四,族群的变迁、前代国家化的措施。这些属于以人文特征为主的因素,变动性较强。
岭南的地理环境。唐代岭南的地理环境与今天相比基本一致,唯一比较突出的差异是大河入海口因泥沙搬运而导致的河道改易与海岸线变迁。不过这种变迁相对于整个岭南的地理环境而言,是局部的、缓慢的;它对唐代岭南国家化的影响也很有限。
因此笔者以当代自然地理著作为依据介绍唐代情况,涉及古今地理差异的内容,会特别说明。
一、地形。岭南地形的总体特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平原分布其间。下文将岭南分为广东、广西、海南岛、越南北部四个部加以介绍,主要参考了《广东自然地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地理》、《海南岛自然地理》及《越南情况简介》广东东南部是面积广阔的珠江三角洲,这是岭南第二大平原。
三角洲以东是一组东北—西南向平行排列的山脉,主要包括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呈现山岭谷地相间、平行分布的格局;在这片“平行岭谷区”以东,是粤东沿海台地和平原。
三角洲以北,有大庾岭、骑田岭、蔚岭、瑶山、大东山、九嶷山等山脉组成的山地,这是南岭东段部分。南岭并不是一条山脉,而是一片长江、珠江分水高地。
三角洲以西,有起微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等山脉,它们多数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云开大山是今广东、广西的界山。在这片山地以南,是粤西沿海台地,分布于粤西沿海及雷州半岛地区。
广西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整体上类似一个盆地。其东部边缘有大桂山、大容山,并以云开大山与广东分界。其北部边缘的萌渚岭、都庞岭、海洋山、越城岭等山脉组成南岭西段部分。其西部为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有九万大山、凤凰山、青龙山、金钟山、六诏山等山脉。
其南部有大青山、十万大山、罗阳山、六万大山等山脉。广西地区不仅被这些山脉所包围,其内部还有一组弧形排列的山脉,这组弧形山脉自东向西依次是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大明山、都阳山,其整体走向类似一个“U”形。
东北部山地海拔不是很高,但地形复杂;西北部的黄连山是整个中南半岛地势最高的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在这片山脉以南的红河三角洲,是整个岭南面积最大的平原。
长山整体上为北—南走向,并向东凸出,呈弧形;长山山脉与海岸线之间形成了狭窄的沿海平原带。在长山以东,有东—西走向的横山将沿海平原阻断,这条山脉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汉代九真郡与日南郡、唐与林邑国、今越南河静省与广平省之间均以横山为界。海南岛中央为山地,平原台地环绕四周,海拔由中央到四周逐渐下降。
二、水文。岭南水系的总体特征是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汛期长,但内部各水系规模不均衡。岭南的水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它们是:珠江水系、沿海诸水系、安南诸水系、海南岛诸水系。珠江水系是岭南最大的独立水系,自西向东横贯岭南大部分地区。
珠江有西、北、东三大支流,其中西江为正源,发源于云贵高原的南盘江,沿途接纳北盘江、邕江、漓江等众多支流;东江、北江发源于南岭,流至广州附近与西江汇流入海。
据表可知,西江水系在流域面积、多年平均流量和拥有的次级支流数量上都远高于其他二江。支流的这种特征使得珠江水系形成了东西两侧不对称的分布格局。西江的重要支流还有邕江、柳江、漓江、贺江、北流江等。
发达的水系使得西江拥有便利的通航条件,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一》称:“西江即广西黔、郁、桂三江之水。……今西粤往来,百斛巨舟可方行无碍者,惟西江耳。”《中国河运地理》称:“西江流域是珠江三大主流中货运最繁忙的河流。”东、西、北三江在广州附近汇合后随即入海,因此珠江的干流实际上很短。
珠江下游水系变迁是岭南古今地理的一个显著差异。曾昭璇先生、黄少敏先生《珠江水系下游河道变迁》一文指出唐代珠江下游的变迁主要有西江下游旱峡、东门坳两个汊道的淤断,东江河口平原的发展等;
珠江下游水系变化除了自然因素外,也是唐宋以来人们不断改造水网的结果。《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指出珠江三角洲的推展在唐以前较为缓慢,唐代以后对南方山地的普遍开发导致了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增长。
沿海诸水系,是指岭南沿海地区直接流入大海的众多河流,如韩江、漠阳江、鉴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
在北起长江口、南至中越边境之北仑河口之间,除长江、珠江外众多独立入海的中小河流,共同形成了一个近乎连续的狭长沿海水系带,只在珠江入海口处被截断。所说的岭南沿海诸水系,正是这个水系带的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河流多发源于西、北部山地,流程较短。
安南诸水系发源于岭南区域之外的云贵高原或中南半岛山地,主要有红河、马江、朱江、兰江等。它们多为西北—东南流向,自北向南平行排列,在安南地区流入大海。上述诸河流,以红河流程最长、下游水系最复杂,三角洲面积最广。
红河下游河道及三角洲的形成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以常理推断,这应是岭南古今地理又一显著差异。不过囿于学识,笔者未能找到相关成果。海南岛由于中央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流程均较短。
三、气候。由于缺乏精确的气象资料,岭南古代气候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古代文献中对岭南气候的描述、对岭南生物资源的记载,可知古代岭南气候与今天华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大致吻合,没有本质性的差异。有所不同的是,在历史时期里中国气候呈现有规律的冷暖变化,唐代属温暖期。
据研究,唐代华南地区的气候比今天还要更暖一些。鉴于此,以当代华南、越南北部地区气候研究成果为依据,介绍岭南气候的基本特征,并援引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与之相印证。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华南气候》与《越南情况简介》两部著作。
岭南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大、辐射强,受热带海洋的影响大,所以其气候的总体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多、湿度大。
(一)温度。岭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8°C—24°C。除海岛外,年平均等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北部山地约为17C,属中亚热带;两广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属南亚热带;雷州半岛、海南岛、越南北部约在21C—25C,属北热带。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称:“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又有《寄杨五桂州》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上引杜诗中,“五岭”泛指岭南地区。
桂林在整个岭南的最北部,因此相对于炎热的岭南大部分地区,桂林尚可称为“宜人”。从季节上说,岭南夏长冬短,冬季温暖,夏季漫长,春季回温早,秋季降温迟。岭南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比较小。
(二)降水。岭南是降水非常丰沛的地区,各地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达到了—毫米以上;在降水的时间分布上以夏季为主。岭南地区除了受锋面雨带影响外,还受到台风的影响,不仅降水总量大,而且是大雨、暴雨出现较多的地区。
张籍《送南客》称:“行路雨修修,青山尽海头。”《太平广记草木十一花卉怪》芥虫条引《岭南异物志》记载:“五岭春夏率皆霪水,晴日既少,涉秋入冬方止。凡物皆易蠹败,萌胶毡罽,无逾年者。”可见岭南降水之多。
(三)湿度与瘴疠。岭南是一个高湿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5%以上,春夏两季湿度较高,秋冬两季湿度较低。岭南的年平均晴天数也较低,总体日照时数偏少。前引文献中所谓“边海日长阴”、“五岭春夏率皆霪水,晴日既少,涉秋入冬方止”,即反映了岭南高湿少晴的气候特征。
与高湿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瘴气。湿与瘴相关,诗文中很常见,如《隋书地理志》称:“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瘴气被古人视为一种有毒的气体,如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称:“毒雾瘴氛,日夕发作。”
结语
现代学者对瘴气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瘴气就是指疟疾;有的认为瘴气是指致病的自然环境,而瘴疠才是由瘴气导致的疾病。无论如何,瘴气作为一种与岭南湿热气候关系紧密的现象,是古代岭南最具标志性和威胁性的自然特征之一,这是没有疑问的。这里就古代文献所见岭南瘴气及其危害举几个例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