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型单一过分注重门票经济,桂林如何
蓝桥/搜狐城市
桂林,全国最早的网红城市之一。南宋官员王正功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为其最响亮的slogan。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桂林山水》,以及20元人民币背后的山水美景,让无数人即使没去过桂林,也领略过它的风采。
桂林,也是最早“过气”的网红城市之一。旅游类型单一、过分注重门票经济等问题,逐渐消解了桂林旅游的先发优势,使其逐渐沦为中老年旅行团的打卡点。
广西和桂林,都想再度翻红。近期,广西印发《支持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从生态、文化、康养、消费等方面提出了31条政策措施,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初代网红正摩拳擦掌,要打一场“翻身仗”。
模式过时
实际上仅从游客数量上来看,我们很难说桂林已经“过气”。
作为享誉全球的山水城市,桂林年接待游客数量已突破千万人次;年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突破百万人次,成为继北上广深苏杭之后、全国第7个境外游客超百万的城市。从年至疫情前的年,桂林接待游客数量增长近13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6.7倍)。
但从整个旅游市场的状态来看,桂林又很难说没有“过气”。
曾有桂林旅游从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桂林旅游市场如今仍以跟团游、地接服务、导游进店等模式为主,传统旅游存活量占了整个市场的一多半。当地景点散乱分布,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也使得旅游模式过度依赖跟团,而非自由行。
近些年,有关桂林坑爹旅游团的新闻屡见不鲜,导游强制游客一小时花两万、新疆游客参加桂林40元团遭恐吓殴打等事件频出,使得桂林名声大毁。曾有媒体统计网友票选全国最坑爹景点,其中桂林高居第三,位居厦门、西安之后。
此外,桂林的旅游类型也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山水风景观赏为主。虽然也曾打造过一系列的人文IP,比如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但实景演出一来并不新奇,二来也不会直接拉动客流,作用十分有限。
更让人无力吐槽的是,桂林还十分注重门票经济,几乎将市内所有自然景观都围成了收费景区。桂林市旅发委发布的桂林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从全市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来看,旅游景区游览以14.98%的比例排名前三。在全域旅游时代,这种“啃老本儿”的发展模式已经明显过时。
数据显示,年桂林接待国内游客.88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79亿元,人次均消费约为元。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这个成绩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而且,桂林一日游游客占比并不太高,超4成游客会在此停留3-4天,元的人次均消费就更显“拮据”了。
如今,桂林已逐渐变成中老年旅行团的观光打卡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桂林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当地接待的游客中,45岁到65岁的中老年人为主力军,占总游客数的43.81%。
如何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的旅游全产业链,是桂林的当务之急。
内部升级
近期,广西发布的《支持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下文简称《措施》),为桂林提供了一些方向。
首先在门票经济上,支持桂林完善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彼时桂林曾下调了近90个景区(点)票价,但仍被吐槽太贵。对一些未降价或降价未到位、高定价大折扣等景区,仍需进一步监管和完善。
近年桂林本身也有一些突破。今年1月31日起,桂林象鼻山景区进入全面免费开放时代,大受好评。截至2月28日,象鼻山景区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同比大增.11%。要知道,象鼻山景区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也是市内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它的免费开放将直接拉动整个桂林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体现出一种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全方位产业拉动的态势。
桂林象鼻山/视觉中国
其次在消费领域,支持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全域旅游时代,门票收入占比已经越来越低,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消费才是大头。《措施》提出,未来要升级桂林消费平台,鼓励申报国家级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提升消费品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建设国际高端度假酒店群、山水主题酒店和精品旅游民宿,引进国际国内品牌首店、旗舰店等;还要发展一批文化、休闲度假、康养、医美、电竞等消费新业态。
在交通领域,要加快建设桂林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几年,将推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提升,布局建设若干通用机场;推动南宁经桂林至衡阳高铁、怀化至桂林高铁尽早开工建设;推进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至城区、桂林至阳朔旅游专线轨道交通建设。交通短板的弥补,也将有力提升桂林自由行占比,推动传统旅游模式升级。
另外桂林还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和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年数据显示,桂林客源主要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两者占比近六成。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康养条件的桂林,在商务、会议、文化、体育、康养等旅游类型上仍有很大开发空间。
外引强援
除了内部升级之外,桂林还将外引强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巅峰时期的桂林曾是广西第一经济强市。桂林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生产过芦笛电视、桂林轮胎、桂林机床等知名产品,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一度占广西的2/3以上。上世纪80年代初,桂林经济总量高居广西之首。但此后为了保护漓江,桂林“壮士断腕”,主动拆除了一大批沿江工厂,限制市区工业发展,经济总量逐渐降至广西第三。
但工业与旅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桂林市工信委党组书记韦远明曾以苏州的发展举例,上世纪80年代,桂林与苏州产业规模相当,但苏州通过建设产业园,发展绿色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并没有影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位,旅游业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缓过神的桂林在年作出了“重振工业雄风”的战略,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
不过目前,桂林的工业仍是明显短板。年,桂林三次产业结构为23.8:21.9:54.3,二产占比全区最低,甚至比自身的一产占比还低。为了更好地支撑旅游产业建设,广西近期发布的《措施》中,提出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共建。
《措施》表示,支持桂林围绕产业布局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共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桂林以合作共建、托管建设等多种模式发展大湾区“飞地经济”,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合作共建;推动桂林与深圳南山区共建产城一体化合作区。
为了提升承接能力,《措施》还提出建立桂林对接大湾区企业审核资料认可机制,对已在大湾区审批或备案的企业主体资格材料仅做快速核验,不再要求企业报审或备案;对在广东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并在有效期内迁移至桂林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继续有效等。
近几年,桂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年,桂林锚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大健康等重点方向,从大湾区引进了格力电器、领益制造、修正药业等多个重点项目,大湾区招商签约项目、签约金额全区第一。
“十四五”时期,桂林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是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二产占比提高至30%以上,重回广西工业发展第一梯队。为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合作至关重要。
内部升级、外引强援,桂林的“翻身仗”已然开打,期待初代网红再次焕发新机。
参考资料:
[1]各市统计局
[2]“初代网红”桂林,老了.城市进化论
[3]都说桂林游过气了,是真的吗?九行
[4]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工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探索.李霄冰
原标题:《“过气”桂林如何打一场“翻身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540.html